楔子
没有英语,就没有马云。
按照现在的观点来看,马云其实是一个典型的loser(失意者),高考两次失利;想当兵去应征,身高体重不合格被拒;想考警察学院,又遭失败;连找份工作,都是一波三折。

尽管连连受挫,马云还是决定参加第三次高考。永不放弃的价值观给了他第一次收获成功的机会,考入杭州师范学院(现为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
要是没有英语,马云不会是现在的马云。英语,是他成功的起点。马云知道,在改革开放之初,一口流利的英语会带来多大的机遇。他特别勤快地跑去西湖边给老外当导游,练了口语又见了世面。

英语给了他第一个工作机会,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老师,教英语和国际贸易。
后来经过马云老爹的关系,马云顺利进入大学教书,但是在大学里的马云并不安分,1995年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马云赴美国西雅图催债,因为他通晓英文。在这里他见识到了互联网。

阿里巴巴路演宣传片里,马云秀一回英语。英语是马云成功的起点。正是因为英语,他才有机会去美国将互联网带回中国,从而上演了一部英语老师逆袭成功的传奇大片。

01
英语热在中国不是从来就有的。建国后,一度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英语被视为“小语种”。直至1956年,英语教学才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1964年,教育部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把英语列为第一外语。而在此之前,《许国璋英语》作为第一本英语教材,已经在社会上流行起来。

英语学习在“文革”中荒废了十年。1978年,恢复高考与公派留学 触发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第一波英语热。英语水平作为考核与选拔的一项重要参考标准,受到国人的重视。
1981年托福考试考生只有285人,1983年比增9倍,达到2500人,1985年达到8000人,1986年飙升到了18000人。

我们给英语添加了太多的附加价值,对英语的推崇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小学生如果能背几首诗词,人们会说,这孩子挺聪明啊。但如果小学生会说几句英语,人们就都能围上来,啧啧称奇,并认为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人们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大,除了《许国璋英语》之外,各类英语学习书籍、节目也都应运而生。
1982年1月的一天傍晚,北京、上海的许多院落,都传出了情景英语教学节目《Follow me》的声音。谁都没有想到,改革伊始,一场英语学习风便席卷而来,而英语教学节目《跟我学》的播出,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代名词,也开启了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

而刊登“跟我学”教材内容的《电视周报》,也因此增加了50万的订户。“跟我学”打开了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英语,要远比课堂上的“语法英语”和“口号英语”更能激起大家学习的兴趣。
马云在一次演讲上说:“他在外国演讲时,对他们说,外国人随便在街上找100个人,没有10个人能说出10句中文。但如果在中国的北京、上海,随便找一个年轻人,至少能会20到50句英文”,又是一个间接推崇英语的例子,我们暂且不对这话作过多评论。

1999年,导演张元就拍摄了一部记录长片,叫做《疯狂英语》,在国外引起较大轰动。片子将李阳描绘成一个宗教式狂热煽动分子,以至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AmberWoodward撰写了一篇91页的论文,引用大量电影截图,甚至把它们跟希特勒和纳粹党的照片做对比。

马云的英语学习得归功于小时候打下的基础,12 岁的时候,马云买了台袖珍收音机,从此每天听英文广播,对英语开始感兴趣。
英语零基础的马云根本就听不懂英语广播,他一天听上几个小时,仍然一无所获。收音机只有英语声音,没有画面,输入的内容不可理解,即便听上一百遍,也听不懂。因为不懂,所以不懂。
1980年,16岁的马云为了练英语,每天都骑自行车50分钟,来到西湖边上的杭州饭店门口,主动跟老外游客搭讪,主动给他们做免费的导游。

1980 年7 月的一个晚上,澳洲代表团自由活动时,Ken Morley 的儿子 David 在公园里玩火柴,少年马云走过来和他打招呼,说想锻炼一下自己新学的口语: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你好,我是 David,这是我的父亲 Ken,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成年后的马云,整个高等教育都是在国内完成,却依靠一口流利的英语征服了西方世界的媒体界,很多记者都问过马云同一个问题:你的英语是怎么学的?

无论是接受BBC、CNN等西方媒体的采访,还是出席各种论坛和峰会,马云都能用英语应对自如,谈笑风生。

02
1958年,高厚堃创办中国第一本英语学习类杂志《英语学习》,当时首期发行量仅为2000册,最高也不过15000册,“文革”期间停刊。1978年复刊后,《英语学习》发行量很快达到50万份,数年后更是猛增到100万份。
1978年年初,《北京日报》上刊登《以革命导师为榜样努力掌握外国语》,文中这样写道:“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中写道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名言:“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
将英语由帝国主义的污言秽语改变成了革命战斗的武器,思想的转变让人们开始接受新的语言。随后高考改革,英语由原来分数占比的10%,暴涨至60%。
使得当时国内大量学校开始放弃俄语教学,开始转英语教学。同时国内高考,研究生考试,公派留学选拔对英语的加大重视。
改革开放后,佛洛依德,孟德斯鸠,存在主义等等,文化的输入,不断冲击中国人的心灵。也就在这时“西方文化热”悄然萌芽。

1993年一部北京人在纽约,横空出世,在那个时代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客观地描述了,美国即是天堂,也是地狱!
《北京人在纽约》里面,姜文饰演的王起明曾经说过:“请给我一个被剥削的机会”,与当时的出国潮不谋而合,被观众津津乐道。

在那个经济意识刚刚被唤醒的时候,大批国人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理想和生活,倾尽所有买了一张去美国的机票,不管是留学、旅游、下海经商,打洋工,所有人都觉得外面的螃蟹就是比国内好吃,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圆。
巨大的利益诱惑与市场需求,让英语等同于暴富,吸引着一批一批的中国人,前往美国,这便在中国引发的“西方热”。

然而此时的中国人英语基础薄弱,口语与听力只有在偶尔的广播中才能矫正,又让英语学习举步维艰,此时大量的商人团体,敏锐的嗅到了英语学习市场的前景。
于是培训机构与学习机工厂如雨后的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新东方,文曲星,李阳,步步高。
于是乎,后来英语成为了大学毕业、职称晋升的敲门砖,不论是学中医、中药、古汉语、二十四史的,还是做教师、工程师、技术员、编辑、记者,只要晋职、评职称、升中学、上大学、考研究生、攻博等,如果学不好英语就“没门”。

一句话,不会“考英语”,就不是人才。
但是其实英语的优势在于它在前殖民地的影响,但是目前依然不能说这些前殖民地国家以后就会全民说英语。英语的潜力无法取决于目前那点经济不增长人口不增长的白人,而是取决于英国的前殖民地的走向,这些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美国本土,拉丁裔未来得占美国的三分之一,目前的迹象都表明拉丁裔在语言方面没有被同化的迹象,反而生机勃勃。

有一位奇人写过一篇文章《神奇的汉语, 愚笨的英语》,文中讲到,国家汉字的扫盲标准是1500个字,理工科的大学生一般掌握2000个汉字。就凭这2000个字,大家可以读书、看报、搞科研。
可在英文世界里,没有20000个字别想读报,没有30000个字别想把周刊读顺,大学毕业10年后的职业人士一般都懂80000字。新事物的涌现,总伴随者英文新词,例如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等,可汉语则无须,不就是用“火”驱动的“箭”么,会“计算”的“机”么!可英文就不能这么干,不能靠组词,原因是“太长”了。

如火箭将成为“FIRE-DRIVEN-ARROW”,计算机将成为“COMPUTAIONAL-MACHINE”等。人的视角有限,太长的字会降低文章的可读性与读者的理解能力。
03
很多人都将马云的成功归结为一项技能:英文。正是基于此,马云经常跑到国外去演讲,并吸引了众多外国媒体的注意。

而演讲中,他会经常渲染其传奇经历,比如淡化自己英语老师的身份,而将流利的英文水平归结为当初在西湖边上给外国人做导游。
2018年,马云在马来西亚演讲时表示:“我曾跟我的员工说,马云不是技术宅,18个创始人也不是所谓的天才,但既然马云和他的团队能成功,那中国甚至全球80%的年轻人也行。”

如果用动物来比喻创业型的企业家,狼是再适合不过的代言:敏锐的嗅觉、善于发现猎物、对目标绝不轻易放弃、群体作战。
马云具备狼的所有特性,加上当年互联网的疯狂,马云成功了。
但是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无法在通过马云的途径实现成功,因为会英语的人比比皆是,在马云的年代的奇货可居。

而且在中小学生学习的科目里面,争议最多的还要数英语学科。因为英语是一种外来语言,虽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语言,但是说到底也没有什么过于值得深学的价值。而且作为中国人,有的学生天生英语语感不好,该学科的学习成绩自然不高。
近年来外界也有很多声音,想要取消英语学科的学习。但是毕竟多掌握一门外语,对学生们未来发展也有好处,所以英语学科的学习还是不能取消,但是可以进行学科的调整,弱化英语学科的学习地位。

教育部公布了“新课标”的调整方案,我们从这个新课标中可以看出来,不仅对英语学科的占比进行了调整,其他学科也或多或少进行了改变。英语学科对中小学总课时的占比为6—8%。
在马云的成功历程里有一个小插曲,在进入互联网前,马云带着自己的简历,信心满满地去往了肯德基面试,那一天,一共25人在面试,却只有马云被拒绝了。

原因令人大跌眼镜,是因为马云的面相不太好,不适合这个工作。那一刻起,马云就对自己立下信念,让所有人不关心自己的长相,而敬佩自己。
许多圈内人评价马云度量小,睚眦必报。过完56岁生日后,本来该知天命的马云依然遮挡不住那股子锐利和锋芒。
他决定要收购肯德基,2年前,肯德基的东家百胜餐饮集团宣布,与春华资本集团(下称“春华资本”)及阿里系的蚂蚁金融服务集团(下称“蚂蚁金服”)达成协议,二者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4.6亿美元。

其中,蚂蚁金服投资5000万美元,收完成后,春华资本和蚂蚁金服将合计持有百胜中国4%至6%的股份,马云30年之仇终于得报。
在卫哲辞职事件中,马云在“给全体员工的一封信里”写道,“如果今天我们没有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和刮骨疗伤的勇气,阿里将不再是阿里,坚持102年的梦想和使命就成了一句空话和笑话!”

一个“崇高”的、“富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跃然纸上。事实上,人们反而更加认真地检视其诚信价值观。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会很美好。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我们必须更加努力,看到后天的太阳。”在美国上市路演的宣传片上,马云这样说道。
在价值观塑造上,马云一点都不亚于乔布斯。正因为具有这样的能力,才有了马云自我的驱动、才有了一帮人死心塌地拼命的驱动。
大家只是看到马云成功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实他也是过去那个“盲目推崇英语”时代的产物。
欢迎关注@六一知事 每天讲述一个富豪的发家史,挖掘背后的深度故事,让大家不辜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早日实现财富自由。
作者介绍:六一知事,福特国际奖学金获得者,7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挖掘富人榜发家史,为平凡人解锁财富密钥,欢迎关注。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10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