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洛萨)

“洛萨”即过年,是新年之意,和汉族的春节相同,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一进入农历腊月,迭部农牧区群众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首先在腊月二十七或二十九日要清扫房间灰尘,把过年穿的新袍子从木箱里或衣柜中拿出来,同其他的一些大件衣物到房上或院子里搭晒,以示辞旧迎新。
扫尘必须要彻底打扫室内外,还要清除院内四处的垃圾,然后用黄土泥刷灶台、煨桑台等。期间,根据天气,还要将搭在绳上或木杆上的衣物用小木棍敲击抖去积尘。其次,要准备过年用的油馍。在炸油馍前,要在大门上插一枝柏树枝,或者大门从里面顶上,以示人们不要带上不干净的东西随意进门冲了油锅。炸油馍还有讲究,新炸的第一锅要炸一个发面捏成的牛羊或獐子一类的动物,视所上火色判断来年的年景运气。所炸之馍大多为油饼,也可炸一些形状各异的馓子或密果等。下迭部分地方腊月二十四日修补锅灶,既便是新灶也要抹一把泥,然后在灶膛内燃烧些柏松枝,似乎在敬灶神。
大年三十,外出的家人都要赶回来过年。堂屋的佛龛前挂上自制的四方型灯笼,佛龛上披挂各色哈达、彩绸布条、吉祥结等,供上净水碗,点燃酥油灯,摆设供祭品,清还借物。一切准备就绪后,等除夕晚上天黑时,有些地方将用簸篮端着白天清扫的垃圾到村口固定的倒垃圾的地方鸣枪或燃放鞭炮倒垃圾,口中念驱邪除魔之类的咒语,以求来年平安。
很早以前除夕晚上还有抛朵玛赶“鬼”的活动,后来藏传佛教在迭部兴起后,赶“鬼”的的活动逐渐被寺院的一些活动所替代。倒去垃圾后全家人团坐在炕上或火塘边一起吃年夜饭,喝青稞酒。有些地方专吃猪脊梁骨肉过除夕。除夕一般没有守岁之俗,但有守鸡鸣的习惯,男人们要等到初一凌晨鸣叫头遍时鸣枪或燃放鞭炮争头响,吼叫欢呼,以示祝贺新年,然后户户人家一齐起来,穿上节日新藏袍,屋里屋外点燃灯笼,香炉烧香。
男人们在佛龛桌上再次供上净水,点亮佛灯,摆放五谷斗、斗内插一小箭,箭头扎五彩布条。再到屋顶或院内的桑台或桑墩里燃烧起香柏枝,撒上炒面等香料,浇上酥油,让煨桑的香烟缭绕升上天空,同时要吹螺号或牛角号、口中念诵煨桑祭词,祈求神佛保佑,在新的一年里人寿年丰、万事如意。初一凌晨有些地方还习惯去寺院供灯朝拜,去村里的嘛呢静房煨桑转锅拉,有些人还要去神山祭神台上插箭、煨桑、放风马、鸣枪欢呼。
(二)开播节

在迭部由于受不同海拔高度,地理位置的影响,这里的春天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来。下迭沿江一带的山谷已是麦苗青青、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上迭高山阴湿地带依旧气候寒冷,大地才开始解冻。
迭部上迭的一些地方把农历正月十八为开播节。这天一大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吃过早餐后带上一套传统的二牛抬扛犁地工具,带上五谷籽种来到村子附近的一块农田里,由人工驾犁拉套,播撒粮种做个开播仪式。这项活动是由村里的民间田间管理小组牵头组织,并非正式开播。对于农桑稼禾的农户来说,择吉日开播,则意味着当年收成的好坏,因此,一年只有一季作物的上迭一带的农村在正式开播前,总要请当地懂藏文天历算法的人择吉开播日期,算在那一天,就在那一天开播。
开播的这一天,凌晨鸡叫三、四遍时,村里人都早已起来,先做早餐,同时喂饱牛、马。早饭后,再将牛马打扮一番,又让孩子们穿上新衣。此时大人扛上农具,小孩牵着牛马,从各自家门走出,陆续向开播祭祀的地方集中。在开播祭祀处,祭坛点燃香柏枝,人们将准备的各种祭品撒向燃烧的祭坛,主持人念诵开播祈祷词。这时,外村的亲戚们也牵着牛马、扛着农具来帮忙,播种完后,主人家要盛情款待前来帮助春播的亲戚们,开播节的饮食与春节一样丰盛,酒肉油馍一样不少。尤其是电尕、益哇一带,春播在一派热闹和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开播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也体现出人类顺应自然的文化理念。
(三)娘乃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迭部各寺院都要举行娘乃节。“娘乃”汉译为“守饥行、禁食斋”之意。所谓娘乃节,亦称禁食斋戒法会,俗称“四月会”,以纪念佛祖释迦牟尼降生诞辰的日子。相传释迦牟尼于农历四月十五日降生、成道、圆寂。此节日,既是寺院的一个重要宗教节日,也是藏族信教群众参加的一个节日。节日期间,僧俗均以闭斋,转经轮和念嘛呢经为主要活动内容。闭斋是在此日早晨,全体僧俗用过早餐后,当日不饮不食不说话,直到十六日黎明时方可进食说话。转经轮,又称转“锅拉”,指绕寺转经轮。经轮有大有小,式样及质量各不相同,种类较多。寺院经堂、佛殿周围的大经轮多为木质,也有铜质的,手推即转。
手摆小经轮有木质、有牛皮质彩绘的,有铜质的、手摇即转。无论是佛殿周围的大经轮,还是手摆经轮,都是内装经卷。格鲁派(黄教)、萨迦派(花教)的经轮向右(顺时针)旋转,苯教则向左(逆时针)旋转。除了以上两种大小不同的经轮外,还有架在屋顶上的风经轮和村前河边的水经轮以及摆放在屋里神龛前的拉绳经轮(靠皮绳的拉力转动)。多儿然子寺还在四月初举行加持嘛呢药丸会8天。在此节日期间,很多信教群众身着节日新装去参加这项活动,烧香火、燃柏枝、转经轮,诵吟“唵嘛呢叭咪吽”得六字真言,有的中老年人则以村为单位,集中于本村的嘛呢静房内,请一喇嘛领头念嘛呢经。
迭部是个全民信教的地区,藏族群众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条件。因此,不仅老年人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念经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于念经。他们坐着歇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起程走路的时候不停地念经,甚至在坐车出行的路途中也要念经。可以说,除了张口说话,饮食睡觉的时候外,其余时间都在尽量念经。信奉格鲁派黄教和萨迦派花教的人所念最多的是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哞”。而这六字真言具体代表的含义是:“唵”表示“佛部心”,身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即身、口、意都要与佛成为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二字,梵文意思是“如意宝”,表示“宝部心”。信奉苯教的人所念最多的是阿弥陀佛咒“明灯八字真言”,即“嗡嘛吱咪叶嗄嘞嘟”。
在苯波教典中说“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阿弥陀佛有红、绿、蓝色等”。各色阿弥陀佛的法器也不同。在座修时,明灯八字真言变成光浸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变成光浸进普贤佛、普贤佛也变成光浸进行者心中,行者得到诸佛加持和功德。在起座时,把“明灯八字真言”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祝愿众生脱苦得乐。不论黄教信徒还是苯教信徒,都各自把六字真言或八字真言看成是一切经典的根源,循环往复不断念诵,既能消灾积德,又不致堕入六道轮回中,免受轮回之苦,还认为勤于念经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的条件。实际上这是一种群众口诵文化现象,娘乃节就是对这种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
(四)插箭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四,迭部部分地区各村寨都要按照当地风俗,举行祭山神的插箭活动。插箭台建造在离村子较近的山头平缓处,插箭之地藏语称“拉哉”。形式和规模大同小异,有石块垒起来的,也有用嘛呢箭杆插成堆的,还有用硕大木框装上石头再插上箭杆的,无论哪种形式,其上都有经幡、三色线、五色绸带布条、哈达、白羊毛细绳等祛邪吉祥饰物。
插箭之前,每户人家都要制作一个绘有云景图案的像扇子模样的彩色翅板,并将其钉在一根约5米左右的木杆上,木杆着红黑色相间,木杆头上再扎白羊毛细绳或哈达。这天清晨,人们就开始出行参加插箭仪式,参加这个仪式的全是清一色的男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要穿戴一新,青年人有枪地背上枪,没枪的在系腰间斜插上长刀。他们高擎木制彩箭,带上香柏枝,酥油、乳汁、糌粑、糖果、茶叶等祭祀品,同时也带上一颗虔诚的心走出村寨一路前行,汇聚到插箭台下。
在来参加祭祀仪式的队伍中,有父子同行,有兄弟结伴,其壮观的人群与宏大的场面更让人感动。他们的身影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便道逶迤而上,手中的木质彩箭和台前迎风飘舞的五彩经幡交相辉映,构成迭部地区特有的神秘的风景线。其实,插箭仪式祭祀的是保护一方水土的英雄神灵。如“赞神”、“敬神”、“阳神”等,而这些保护神无一例外都是男性的化身,他们不但是藏民族崇拜的英雄,更是藏民族男性崇拜的偶像。因此,插箭节也就成了清一色的男性的祭祀祈祷日。
(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普遍要过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迭部的藏语称它为“俄吾吾佳节”。它和春节、中秋一样构成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藏区也不例外,迭部亦然,仍为乡村群众所重视。端午节是整个夏季唯一的节日,因此,节日活动的内容,往往带有夏季的特征。
因为此节日带有普遍性,各地方各民族在活动中的形式与内容虽不相同,但基本意义与主题相似相近。迭部藏族群众这天的活动中上迭主要是插箭祭山神活动后的浪山游玩,而下迭的部分群众赶往黑水沟朝水洗浴,还有早晨打露水,采艾蒿,插柳梢,喝黄酒等习俗。
这天清晨,家家户户都要早起,青年男女及孩童提前约好,三
五人成群地去山泉边洗脸,提水。说这天的天神在所有泉水里撒上了仙药,特别清凉、甘冽、用之煮茶、茶味特香,用之洗脸,心明眼亮;或者去村外田地与草坡上,轻轻地把禾叶上的一滴滴露水珠聚到手心,然后用这清纯的露水擦洗脸蛋、胳膊,有的直接用手在禾叶间荡来荡去,用沾满露水的手洗理头发。此后,还要去渠边、路旁、林间折回柳枝、白杨枝条、拔来艾蒿,插在各房门和屋檐上。
插柳枝习俗,在汉族地方传说这是用柳枝为爱国诗人屈原招魂,而迭部藏区似乎与此无关。所插的艾蒿任其风干后再摘下备用,尤其是风干的艾叶留为针炙之用。这天,家家户户要打扫庭院,有些地方人们还背上背篼去上山采药,说五月五所采之药最好,药味大,质量好,拿回家后晾干备用。有的人家还要在白酒里加上少量雄黄,让全家老少饮上几杯,有的则饮用自家酿制的黄酒。这天,中上迭的有些村寨还在山上扎帐篷浪山,年龄相当的青年男女在浪山期间,可相约在山间嬉戏,唱山歌,跳舞,还可谈情说爱等。
五月五,是我国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的节日之一,就像一首古老的民歌,不逝的电波,传承着民族幻想,浪漫、典雅的古老文化,暗示生命逃离灾难,祈求到生活希望的一种朴素观念。
(六)香浪节

五月的迭部山乡,正值春花谢尽,夏果初挂的季节,呈现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致来。届时,迭部藏族群众和其他藏区一样,尤其是
迭部电尕一带的群众,每年在农历五月十五日总要欢度传统民俗节日——春节。
藏语“香浪”二字,是采薪之意。而本地汉语的“浪”字,又含有游玩的意思,故人们俗称浪山节。
浪山节起源于何年已难以考证,但浪山节在广大藏区流传已久,迭部也不例外。尤其迭部电尕、益哇两地的群众就五月十五浪山节过得十分隆重,其形式不亚于春节。在此期间,村上的妇女们还带上祭祀供品供奉土地神,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迭部,普遍的说法是,浪山节源于寺院,是僧侣们为解决寺院燃料问题,每年在特定的时间赴野外采薪而逐步形成的习俗,后来确定每年三至八月份为采薪季节,每次出外采薪为三至五天。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