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鱼洄游湟鱼洄游的原因

“淡水鱼王”鳇鱼的故事

作者:赵国春

蝗鱼洄游湟鱼洄游的原因

北大荒博物馆里的鳇鱼标本

在当你走进北大荒博物馆第一展厅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躺在玻璃展柜里的庞然大物——鳇鱼标本。

鳇鱼,又称达氏鳇,黑龙江鳇。《辞海》载:古称“鱏”鱼纲,鲟科。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对鳇鱼有过不同的叫法。但在民间则多称其为“鳇鱼”。可能一是因它一直是贡鱼,二是说它是鱼中之皇。鳇鱼因体大、寿命长、食量大、力量强而被称为“淡水鱼王”。鳇鱼为淡水鱼类,从不游入海里。喜欢分散活动,性情凶猛,成体多在深水区。

关于鳇鱼名字的来历,在北大荒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额托力的老人,他从小就跟父亲在渔船上打鱼。大半辈子都是在网滩上度过的,他使鱼叉百发百中。有一回,额托力在江边,使鱼叉叉中一条大鱼。那鱼不知有多大,不光撞翻了他的渔船,还带走了他的鱼叉。额托力一个猛子,钻进水底,顺着那条大鱼尾巴,一直撵了三十里地。他躲在鱼尾掀起的浪夹缝里,那鱼忍着疼痛,一会钻进水底,一会浮上江面,反复折腾了老半天,后来没有力气了,让额托力给扣上了笼头。

等他上岸,招呼来十几个棒小伙,连拉带拽,才好歹把那大鱼拖上了岸。就连有经验的打鱼人,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鱼,赶上两个快马子(当地的小渔船)那么长,谁也叫不上来名。正巧,来了一条京城收贡品的皇船。

收贡的差官见了大鱼,喜得眉开眼笑。让马上装进官舱,又让额托力押运,跟着去了京城。皇上见额托力远道送来大鱼,心中大悦。就问他说:“你这勇敢的打鱼人,怎么会擒得这天下稀有的神鱼?”额托力一五一十把打鱼经过讲了一遍。

皇上听罢,连声称赞说“朕万万没有想到,极北边塞之地,竟有你这样的渔家王!这鱼叫什么名?”额托力对皇上说:“回禀皇上,这条鱼直到如今,还没个名呢,就请皇上给起了名吧。”皇上乐得神采飞扬,赶忙提笔,在宣纸上写个“鱼”字,然后皱皱眉头,随手又写了一个“皇”字。题完,皇上把笔搁在龙书案上,抬头跟额托力说:“朕见此鱼,非同一般,堪称天下‘鱼中之皇’,往后就就它鳇鱼好不?”额托力连连点头,答道:“中!中!鳇鱼,‘鱼中之王’。皇上不断夸奖额托力的勇敢,便让身穿黄马褂的钦官,取过一把宝刀,赠给了额托力,还对他说:“以后每年都交鳇鱼,作为献给皇家贵族的贡物。”从那以后,也就有了“鱼中皇”的名字。

鳇鱼,不仅因其肉细嫩鲜美,才一直成为贡品,主要因它体大、味美、肤色斑斓且名称高贵。鳇鱼籽尤其名贵,被称为风靡国际市场的“软黄金”。因此,国家把鳇鱼列为黑龙江特产名贵鱼。鳇鱼,体呈纺锤形,成鱼最大体长达5米多,重千余斤,是黑龙江流域特有的大型名贵经济鱼类。在黑龙江省从呼玛县抚远县的沿江都有出产。每年从小满到夏至是鳇鱼的捕捞期。

这尾鳇鱼,是勤得利农场渔业公司1992年捕捞的。它体长3.7米,体重500多公斤,推测鱼龄70岁左右,是雌性,体内怀籽量40万尾。

捕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载:明清时期,黑龙江下游沿岸的赫哲族渔人,为完成朝庭的贡赋,就曾以鱼叉捕鳇。

叉鳇鱼多在每年的5月末或6月初,江水变暖,鳇鱼在水表交尾产卵或在浅滩热水浴时,渔人划着一种两头尖尖,宽不过一尺半的小“快马子,悄悄接近鳇鱼,瞄准目标,飞叉射出,击中鳇鱼后,叉柄自动脱落,因为有鱼绳联接,所以逃跑的鳇鱼,就由漂在水面的叉柄,作为追逐目标。

在江中追逐击中的鳇鱼,是相当劳累和危险的,渔人要拼尽全力,划动“快马子”穷追猛赶,不让鳇鱼有喘息的机会。当鳇鱼游的速度放慢后,要捞起叉柄,轻抖渔绳,让鳇鱼继续奔跑,直到它精疲力尽,仰起黄白的肚皮浮出水面,渔人才接近它。收起网来,悄悄把鳇鱼溜到船边。千万不能刺激它,而是看准鱼头前部,举起斧头或棍棒击数下。鳇鱼立刻就昏迷过去,渔人趁机掏出渔刀,刺穿鳇鱼下颌,将一根粗如手指的尼龙绳穿如拴牢。单人独船,要制服一条大鳇鱼,需要有精湛的技艺,稍有不慎,将船翻人亡。

鳇鱼力大无穷,当它在水中发现其它鱼类时,就摆动尾鳍,迅速追赶、张开大口,几斤重的鱼便可一口吞进。鳇鱼平时趴在流石上,颜色和江水一样,别的鱼饱食之后总是到涯下深水流休息,想不到躲到哪里的大鳇鱼突然大嘴一张,几十条鱼就进了它的肚子。鳇鱼吃饱了,趴腻了,便晃动身子浮上来,甩掉挂在身上的杂草和泥水沫子,这就叫“鳇鱼甩涎子”。鳇鱼甩涎子时,水面翻花,激浪迭起,不时传出哗哗水声,渔民发现后,使用大片鱼网将其罩住,然后用小船“溜”它,随它尽力扑腾,等它筋疲力尽时在起网。当鱼头露出水面,便用斧子照准鱼顶骨杂下去,它一紧鼻子,就昏过去了。这是用尼龙绳从嘴穿腮捆好,渔民叫做给鳇鱼戴笼头。然后把它拴在船尾拖到江岸沙滩上。

我听老作家曲洪智讲:在勤得利农场发生这样一个关于鳇鱼的故事……

1964年春节前,勤得利农场一个14岁姓董的学生,跟随大人到江边下撅达钩(用一根约2毫米粗的尼龙或胶丝线,拴着一个用铅铸的带着鱼钩的小鱼,在冰眼里上下撅动,诱使鱼儿上钩),用这种方法,能钩住条10斤重的狗鱼,细鳞,或折罗鱼,已算万幸了。可这个小孩,在冰眼里撅动了几下,就钩住了一尾鳇鱼,那把钩恰巧钩住了鳇鱼长长的大鼻子,一条重200多斤的鳇鱼,被乖乖地牵上来了。

国家对保护黑龙江上这一名贵鱼种十分重视,明文规定了禁捕期不准捕杀幼鳇的政策。当地人向来是严格遵守的。在勤得利农场曾有这样的奇观:1983年6月中旬禁捕期,由上百尾鳇鱼组成的队伍,在江边谈情说爱,相互摩肩擦背。

为了缓解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鳇鱼的濒危,勤得利农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江边建了一个幼鳇人工繁殖放流站,每年可向黑龙江放流鱼苗30万尾。

蝗鱼洄游湟鱼洄游的原因

作者:赵国春

来源:黑土名家

(侵权联系删除)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45450443@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16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