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嵩山少林寺三十二代法师、屮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河南登封少林拳法研究会副主席、少林寺武功总教练释永寿(号牧童),日木国冲绳怯统空手道研究会顾问,冲绳刚柔泊手道协会顾问仲本盛康,上海市内劲一指禅气功研究会秘书长、南少林第 十九代弟子胡永显于1987年,1988年5月9日和1989年5月间,先后来莆田寻找南少林寺。
1988年5月17日至18 日,莆田具文史界曾组织了一次实地调査,初歩认定西天尾镇林山的林泉院为芾田南少林寺。一年来,我先后九次上九华山脉,调査了林山的林泉院、下宅的苦竹寺,江 口镇的下院、香山寺,以及紫霄岩的迎福院和紫云寺。综合实物证据、史料和民冋传说,可以证明,莆田早在唐、宋就有南少林寺。 在明末清初的抗倭和反淸复明斗争期间,上述这些九华山脉的寺院都被毁过。以后,重建林泉院旧址的资福寺以及苦竹寺、紫霄寺,还冇莆田二十四名胜之一的囊山寺,又都和福州的和尚甚至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有关。
名学者梁漱溟題写书名,无谷、刘志学编辑.书日文献岀版社1982年出版的《少林寺资料》一书多处提到南少林寺在闽中。 不过,该书指的莆田南少林寺,有属于福州府的,也有属于泉州府的。也许,这和历史上莆田县曾从届于福州的丰州,也曾从属于泉州的丰州有关。但是,莆田少林寺在九莲山却是比较一致的。
我认为,莆田不但确确实实有南少林寺,而且不是一个孤立的寺院,而是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寺院群体,其中心据点就是林山林泉院。 二、莆田南少林寺就是林山林泉院
林山位于甫田县城和原兴化县新县城(即今新县乡址)中间,距莆田县城约17公里,是一个海拔500多米的地形类似井岗山的山间盆地,四周山头海抜在600米左右,最高峰为北部的祖山(又称朱山,查阅了当地1932年的地契,称朱山,与明亡后天地会拥戴的反清复明精神领袖朱太子有关),髙642.1米,西部大舞寨690.2米,东部山头尾657.6米,南部斜仑595.5米,紫霄峰 559米。林泉院前山顶的巨岩“石面桶” 576.6米,晴日可遥望荔城。 1988年林山全村2161人,耕地1801亩,山地15000亩。其中值得强调的是,有茶园遗址7000亩,触目皆是,令人惊诚,不难想像当年林泉院规模之巨大。而现在因劳力、交通等问题,只种茶 232亩,仅占3%,此外,有特产黄花莱37亩。
资福寺内壁原有一诗,十分形象地描绘了林泉院的面貌;
山峰起伏接天台,形似蓮花九瓣开,
林翠泉淸藏寺院,云深霧霭隱如來.
站在朱山半山腰,可以数得出九个出头恰似莲花,故乾隆《莆田县志》称之为九莲峰.
林泉院正处在莲花心上。其附近,有九堆天然巨石也形似莲 花,俗称“莲花穴”创建于明末隆武二年(1649年)的红花亭 内,更有石砌的莲花图案。到过河两嵩山北少林寺的人惊奇地发现,林山的山溪,林、石和北少林可谓维妙维肖。
林山自古至今只有南北和东西方向的两条陡昂的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军事地位十分重要。1944年,莆田游击队袭击涵江交通银行获得成功,1949年,莆田国民党最后一任县长陈文照进剿共产党游击队,都是取道林山进行的。1962年紧急战备期间,解放军也在这里举行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林山不愧是理想的兵家用武之地。
林山群众盛传着林泉院五百僧兵反清复明而寺院被焚的动人故事,流行着“康熙五十八,和尚哭瘪瘪”的俗辞(苗田话?八” 和“瘪”同音)。当地有黄、喻、洪、叶、张等姓,却都是清代以后的移民,全村找不到一个明以前的百姓墓,却有过众多的僧人塔墓。林泉院已毁,但遗址尚存并仍有院前、院后、塔里、塔西、放生池、马糟等地名。
解放后,全村仍盛行素食,婚丧喜庆也不开荤,解放时林山还有大刀会组织,现在村内还有大量的练功石和武术器械,历史上也不乏武林高手,如文武挙人黄可申, 还有练功长寿达九旬者,最近,村内又发现黑、白将军塑像,据传与秘密的洪门天地会有关,甚至林山洪姓族谱的排辈还是以 '万”字开头的,是为纪念天地会将军万云龙的。林山还有少数郑氏,据说是反抗复明天地会武将军郑君达的后代。西天尾镇 “文革”前还有康熙十三年武进士郑开(字君达)撰写的石碑刻 《霞梧院谱叙》,明确记载了嵩山少林寺三祖弟子佛光创建霞梧的历史,最近在林山发现的“佛光普照无疑大师"塔基石刻,更证明了南北少林的密切关系。
林泉院原有36个石槽,现在已找到的5个,全都是北宋的文物,全部刻有文字。按时间顺序,其长、宽,高分别为130×67×46 公分 、169×95×60 公分、192×70 ×55 公分、196×I 05×66 公分、 226×120×100公分。特点是,顺着年代的推移,石槽越造越大,最宝贵的是最早最小的那一个,我在1988年8月10日拓片时,发现石槽上沿刻有,当院僧兵永其佳其合共造石槽一口嘉祐癸卯 (1063年)九月造,住持比丘体茂立”字样,这是首次发现林泉院有僧兵!这“僧兵”二字有无价之宝,乃林泉院就是南少林寺的 最有力的文字和和实物证据。
众所周知,僧兵是唐太宗因北少林武僧征战有功允许少林寺特有的武装组织,事载北少林寺唐碑《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明末戚继光、俞大猷抗倭,少林寺又有僧兵参如征战。北少林寺明天启五年(1G25年)的《少林观武》石碑有明确记载。第二个石槽造于治平元年(1064年),字数最多最小也最不清晰。第三个和第四个石槽都造于治平二年(1065年), 第五个石槽造于绍圣元年(1094年),其中第三个明载是“罗汉 浴煎嚓散”用的.
林泉院已发现的残碑石刻有三块,在“文革中被破坏甚至被当作磨刀石。第一块长25公分、宽20公分,十行60多字,元年。当代,有院僧师询刊”及“李唐贞观法师”字样,证明唐初贞观年间即有林泉寺院,当与唐太宗大賜少林寺有关.第二块长45 公分,宽30公分,余九行80多字,有大中祥符”的署期和“泉院藏”的边款,并记载于当年“助营缮夏屋二十余间”的事实,可见当年林泉院规模之大。第三块石碑有治平年号,余30多字。
林泉院从主殿经院后至山后,已发现长达数里石砌地道,几十年前读私塾时进过地道的叶兆龙,许国任还建在,当地群众近年在挖地时也已挖到了地道。这个地道最增添了南少林寺的神秘色彩。
令人注意的是,林泉院方圆一二十里内全是青色石料,唯院.内所有石全部是灰白色的,为何不就地取材?是出于保护环境, 还是其他原因?那么大的石槽,材料是如何从外地山下运到坡陡路险的山顶?恐非武士壮汉不可为。
资福寺的建筑大多已毁,仅存一室现为小学校舍.引人注目的是一对石刻对联;“云日就瞻祝无量寿,天人欢喜演上乘禅” 上款为"福州长庆寺方丈上徴下妙大和尚,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资福寺建",下款“闽县陈宝璨敬书。”
河南嵩山北少林寺清初是否遭毁的问题,目前史学界持不同 看法.十九世紀60年代荷兰人施列格《天地会》一书.陶成章 《教会源流考》、日本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都认为天地会起源于康熙年间。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对天地会也大加赞赏,罗尔纲的《水浒与天地会》更指出天地会创于康熙十三年(1674)。肖一山的《近代秘密史料》則指出天地会创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蔡少卿《关于天地会的起源》則认为天地会创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源于漳州,洪二和尚即万提喜首创戴玄之《天地会的源流》則是持乾隆三十二年(1767)说,也认为洪二和尚所创,-却否认火焚北少林寺的传说(见《人民日报〉 海外版1988年8月26日)。《少林等资格》一书对此也有两种不 同的观点。此外,1989年2月14日,福建电视台曾播放了漳浦发现天地会发起地的新闻录像。
近来,林山村口发现明正德二年( 1507年)西天尾俞里(澄 渚)人俞景寿的一块五绝诗碑刻;“朝耕山眺云,暮钓溪桥月, 澄渚一闲人,林泉甘独拙。“則说明明代中后期林泉院还完好。 而査兴化府志和乾隆《莆田县志》,已经没有林泉院的记载,則 可断定:林泉院毀于明末嘉靖、万历之后至清初顺治,康熙间无 疑。清志对苦竹寺、紫霄寺的兴毁均有记载,而对如此浩大的林泉院的兴毀:不予记载,也反证了林泉院反清复明,与清廷尖锐对抗的的倾向。
莆田县民间对南少林寺的传说可谓言之凿凿,十分精彩,林山的那些故事且不说,直到“文章"前夕,莆田戏还在演唱少林 寺武僧铁珠、铁豹,铁雄打擂台后南少林寺被清兵焚毁的脍炙人 口的故事,上了年纪的人对此都记忆犹新。我们深信只要在林山 做深入考察,再发掘石槽、石碑、石锁等物,探明地道、古井、 塔墓及所属的16寺遗址等等,必定有新的发现.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16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