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晓燕,又名若愚,笔名柳林燕飞、绿玉君,合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辅警。渭南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擅墨竹及新闻写作,作品曾多次获奖。

我家有一辆拉拉车,那是在我6、7岁的时候,父亲挖了地里的一棵大槐树,解成板子作车帮,买了一棵榆树,解成板子作车辕,叫村里的铁匠师傅加上两个比自行车轱辘粗三四倍的轱辘,前边安装一条拉绳,做成了这辆木制版拉拉车。它是一种人力拉货的车子,人拉车时站在车辕中间,两手握住车辕,肩上套上攀绳,弓腰曲腿向前使劲,就可以拉数百斤货物。这辆车子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多年的劳作使它伤痕累累,被闲置一边,偶尔发挥作用。
在那个农机用具缺乏、落后与贫穷交加的年代,拉拉车是农村唯一的运输工具。它既能拉也能推,不用加油也不用驾照,零排放零污染,360度全景天窗、敞篷、环保,还能锻炼身体,伴随了父亲大半辈子,可谓父亲的“老伙计”、“好帮手”。经常使用拉拉车的父亲,由于一个肩膀长期用力拉绳,导致骨骼变形,走起路来,两个肩头一高一低。可以说这个拉拉车见证了父亲艰辛、坎坷、劳苦的过往,承载了我们家幸福、美好、收获的希望以及我们原生态生活中的知足与欢乐。
村上修路、盖房子,镇上修坝、修水库等集体劳动生产,拉草、拉土、拉柴火、拉种子、拉粪、拉肥料等自家种地琐事,拉麦子、拉菜籽、拉烤烟、拉玉米等运送庄稼,拉老人、拉孩子等用做代步工具,都离不开这辆拉拉车,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还时不时东家子借,西家子还,村上谁家需要谁家拉,父亲都是满口应允,从不拒绝,还很乐意,也因此落下了好人缘,父亲也觉得他的车子很拉风。
最难忘就是小时候的麦子抢收,尤其是父亲拉麦子的场景。人常说:麦熟一晌。麦收时节无闲人,大人小孩的脚步几乎都是奔跑状态。伴随着布谷鸟的叫声和微亮的晨光,父母提前下地,挥舞镰刀割下孕育了十个月的守候。等麦子割完,父亲便用短绳子捆好一捆又一捆,有规律地装满一车又一车,最后再用粗又长的麻绳来回在车左右前后的铁环上绑好,缠稳,试试前后左右感觉平衡了,伴随着一声“走喽”,只见父亲两手紧握着两根车辕,中间一条绳带套在肩上,弓着腰、缩着头、蹬着脚、哼着歌,倾尽全身力气使劲拉,我们姐弟三就和母亲在车后面撅着腚子双手努力向前掀,帮父亲加一把劲,助父亲一臂之力。就这样,一车一车的麦子被父亲一步一步急匆匆地拉回麦场。火辣辣的太阳、厚墩墩的麦场、无比沉重的车子、父亲额头豆大的汗珠、黝黑脱皮的脸颊、磨破皮渗出血痕的肩头……尽管如此,父亲非但未说过一个“累”字,还美滋滋的逢人就讲收成好。这样的镜头至今我也无法忘怀,也渐渐懂得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道理和甘甜。

待碾场时,父亲就提前叫我们几个用拉拉车把铁叉、木锨、大扫帚、簸箕、麻袋等拉到打麦场。待装好一袋又一袋将近百斤的麻袋,父亲又一袋一袋扛上车,一车一车拉回家。次日早又拉出去晾晒,晚上装袋拉回,拉出去拉回来,拉回来拉出去,来回倒腾好几天,直至晒干装仓,才算完成了夏收的艰巨任务。每次拉完麦子,父亲都要用专用的小扫帚把车子里里外外清扫干净,把落在车里的麦子一粒不剩地扫进簸箕,倒进粮仓,一边打扫一边教导我们,粒粒皆辛苦,颗粒要归仓的古训。
在距离我们家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子有磨面坊和油坊,途中又要爬三四个陡坡。每年收割完麦子和菜籽后,父亲便拉着部分新麦子磨面,新菜籽榨油,然后我就坐在车里的麦袋上面,父亲拉着,母亲掀着,一路有说有笑。遇到上坡路,父亲一个人拉、母亲一个人掀肯定是不行的,需要一个人在前面拉,两三个人在后面推。这时,父亲就停在路边,待有年轻人路过,便递上根烟,说上句好话,寻求帮忙……只见父亲在肩膀套好绳带,双手握紧车辕,双脚加快速度猛地向前冲,善良淳朴的掀车人上身努力朝前倾,双手用力向前推,腿脚使劲往后蹬,帮助我们爬了一坡又一坡。爬坡很辛苦,下坡也不简单,稍不注意把握不住溜车,就会人仰车翻。所以下坡路尤其要讲究技巧。
首先要两腿前伸,身子后仰,两臂使劲地扶住车辕增大车尾和地面的摩擦力,减少车子下滑的惯性,加上父亲脚下的反作用摩擦力,车子便稳稳当当地到了坡下。由于车子的刹车是靠人的双腿双脚使劲,难怪父亲的鞋底经常就磨破了洞。待到了平缓处,父亲便又把我抱到车子上坐稳,一边走一边得意地讲述起驾辕下坡的诀窍来。

小时候,体会不到父亲拉车的辛苦,只是感觉坐在车上,父亲拉着、母亲掀着很舒服、很开心。渐渐地,我长大了,也参加了些农田劳动,便逐渐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也深深感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
在缺少玩具的童年,这辆拉拉车还担当起了重要而欢乐的角色,冲淡了我们羡慕玩具的童稚忧伤。农闲的时候,几个小孩坐在车厢里,一个大的小孩双手握着车辕上下跳,也可以拉着转圈圈,一个接着一个推着玩,如此反复,一玩就是大半天。玩累了,也舍不得丢下拉拉车回家。还用车厢竖起来靠在墙上当梯子爬高,掏鸟窝、摘溜冰、摘红枣、上房子等等。有时候,父母带着我们去地里干活,累了,我们就在车厢里边睡大觉,那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倍感温暖。
到了空闲时节,父亲便把车子打扫干净,“藏”在门房房檐下,靠墙倒立着,并在上边盖一层厚油纸,生怕它被风吹日晒雨淋着,宝贝疙瘩似的。
时光匆匆,许多情形已成往事。如今的农村,电动三轮车、各种机械车应运而生,父亲的拉拉车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父亲也明显老了,满脸沧桑,满手老茧,身体也大不如以前。但他一有空闲时间,还会拉出车子,给轮胎打足气,在门口或路边拉着闲转几圈,过过拉车瘾。阿弟因为不放心,几次都要把车子破柴烧,都被父亲拦下。他舍不得!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些乡村记忆,仿佛就在昨天,又仿佛很远很远……
来源:金水文学
编辑:唐双燕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