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政
诗律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被历代诗家所钟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恰是因为其有严密的组合规律,体现了东方美学的对称美观念。现在,笔者试揭开诗律神秘的面纱,透过现象来剖析它的本质。
汉语从古代到现代,声调虽然在变化,却不外乎平仄声两大类。中古以来,汉语的遣词造句以双音节词汇为构成主体。这就决定了七言诗句音顿大多呈二、二、二、一(含二、二、一、二)节拍,五言诗句音顿大多呈二、二、一(含二、一、二)节拍。即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吟诵一个双音节词语的时值。
中古诗歌中经常出现双声词如“蜘蛛”、“澎湃”,叠韵词如“逍遥”、“窈窕”、“霹雳”,复指词如“辇毂”、“光明”、“危急”、“存亡”,口语如“宁当”、“由来”、“几许”、“一何”,以及重叠词如“翩翩”、“袅袅”、“依依”等。这些词语的两个音节大致上同是平声或同是仄声,而这种两两反复的表意节奏与音乐节奏是合拍的。
创作实践中,人们体会到:组句成篇必需以最充分的变化才能展示汉语声、韵、调的音乐性、多样性。形成两两反复的音节链组句成篇的最佳的富于变化的状态。诗人们发现了汉语言文学的这种现象,逐步把它上升到理论层面。
沈约撰的《宋书·谢灵运传论》有一段话非常重要:“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大意为:颜色互相协调,声音和谐流畅是因为配色配乐各随物所适宜;同样要想使字词产生乐音的变化,高低声调互相调节,如果前面用平声字,那么后面就要用上去入三声字,(浮声是指平声,切响是指上、去、入三声,即后人所谓的厌声字)。一句之内声音用韵要全不同,两句之中的字的声调必须对应变化。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才可以说到作诗文。这段话是永明声律的精髓,粗略揭示了诗律的本质。
笔者领会到:按永明声律,平仄更替呈有规律的反复则可组成:
— — | | — — | | — — | 句式
(— 代“平”,|代“仄”)
从句式的无限反复的音节链中截出不同的如下划线所对的几种声调句型(这里举七言诗句为例,以线条所对应的平仄声字组成各种不同句式,五言诗句可类推):
— — | | — — | | — — | |
0-————————————
1————————————
2————————————
3————————————
如图所示,再向后截取,则又重复出现前面的句式,因而无论七言还是五言,在音节链上最多只能截取四种声调变化不同的句式。再用这四种句式连缀成篇,并且体现起承转合和对称美的变化可组成0、2和1、3两联如下图:
0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3 | — — | | — —。
从这两联中可以看出第0、2两句和1、3两句平仄都是相反的,第0、3两句和2、1两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都是相同的。两联之间的这种现象叫做“对”和“粘”。体现了两联之间双音节词汇逻辑重音上的联系。这种联内对立,联际统一的动态变化就是诗律的精髓所在。实际上这两联的组合就是七绝的平起不入韵式(平起仄起看首句第二字声调,入韵不入韵看首句最后一字是否为平声)。截去开头两字就是五绝的仄起不入韵式。两联顺序调换一下成1、3、0、2式就是七绝的仄起不入韵式或五绝的平起不入韵式(五绝或五律都是在七绝或七律的基础上去掉最前面两列字),而对立统一的“粘、对”本质一样得到充分体现。
1 — | | — — | |,
3 | — — | | — —。
0 — — | | — — |,
2 | | — — | | —。
同样的道理,组合成3、2、1、3式就是七绝的平起入韵式或五绝的仄起入韵式。
3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3 | — — | | — —。
组合成2、3、0、2式就是七绝的仄起入韵式或五绝的平起入韵式。
2 | | — — | | —。
3 | — — | | — —。
0 — — | | — — |,
2 | | — — | | —。
这样的组合首联的平仄虽然未能完全相反,但在二、四、六字等逻辑重音上,平仄还是相反的。仍然保持了平仄上的“粘、对”关系。
七律和五律是在绝句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计有(一)、02130213;(二)13021302;(三)32130213;(四)23021302共四种谱式。其中(一)式和(三)式、(二)式和(四)式只因为平起和仄起的区别而换了一个首句。这些谱式通篇都很鲜明的反映出井然有序的“粘、对”关系。而且和传统的诗律
相吻合。下面列出(一)、(四)两种谱式供比较观察,其余从略:
0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3 | — — | | — —。
0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3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0 — — | | — — |,
2 | | — — | | —。
1 — | | — — | |,
3 | — — | | — —。
0 — — | | — — |,
2 | | — — | | —。
这种谱式如果算上可平可仄的字,则和当下流行的律、绝八种谱式暗合。但从前文阐述中,人们可以看出这些谱式的由来,是有规律的组合,并不是人为的约定俗成。
综上所述,诗律并不神秘,也不难记。只要懂得它演绎的原理,凭首句第二字和句末字就能推演出律、绝的各种谱式,体现动态变化的规律,而无需死记硬背。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3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