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系列一共九篇,写于2015年,故不代表疫情后的当下纽约。曾发表于《虹膜》电子杂志。
文丨郭如冰
前文介绍了纽约最重要的两个电影机构:林肯中心和MOMA,我们再来看两个虽然不是每天放电影但是同样非常重要的机构:活动影像博物馆(Museum of Moving Image)和文选电影资料馆(Anthology Film Archive)。
博物馆放映电影不一定都要像MOMA那样严肃,活动影像博物馆(以下简称MOMI)就是另一种风格的博物馆电影部门。
MOMI的历史不算很长,成立于1988年,它并不像MOMA一样拥有自己的电影资料馆,所以它策划展览需要去借拷贝,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家的大型展览总是导演的个人回顾展了,因为方便从更少的来源借到需要的拷贝。

MOMI地处偏僻的长岛市(在纽约只要不是曼哈顿都可以称为偏僻),我最早一次去MOMI是来纽约一年之后,那次是为了去围观王家卫的现场Q&A,当时他是为宣传《一代宗师》而来。

《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
我和朋友因为不知道消息没有提前买票,所以只能去排队候场,眼看着墨镜王走下车,和MOMI的策展负责人相谈甚欢;后来我们幸运入场,我是第二次看那部电影,但是是第一次看美国剪辑版本,同去的朋友还曾经为这部电影做过场景设计实习生,交流时问了王家卫一个问题,成为他的美好回忆。
后来,我在MOMI参加了侯孝贤、沟口健二、蔡明亮和小林正树的回顾展,每次都有深刻的印象。侯孝贤的展里面还包括了杨德昌的《青梅竹马》,因为侯导是男主角。

《青梅竹马》
看《悲情城市》是和来自台湾的好朋友一起看,看完我们什么话都没有说,来了个大大拥抱。
蔡明亮虽然没能到纽约参加他的回顾展,但是他为回顾展拍了一小段视频:只见蔡导晃悠着在自家阳台上看山,只留给观众背影,过了至少3分钟,他突然扭过脸来慢慢说了句「大家好」,令全场爆笑;视频还拍到了遛狗和锻炼身体的小康,感觉非常温馨。
小林正树的回顾展请来了仲代达矢,精神依然矍铄的他谈到自己特别喜爱马龙·白兰度,最尊敬的演员是三船敏郎,因为三船桑从来不带剧本到现场,演武士一秒钟能砍两个人(他自己只能砍一个)等等等等。MOMI的下一个回顾展会是约翰·福特。当然MOMI也有很多较小型的展览,放映欧洲艺术片,南美当代电影,亚洲动作片,这样那样的,以及偶尔的独家放映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MOMI的放映厅在我心中是仅次于Walter Reader Theater的第二名,未来主义风格的室内设计为观影提供了一份别致的氛围,那块幕布也非常惊艳,见过的人都记得。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电影机构是文选电影资料馆(以下简称Anthology)。和MOMA那种全面的资料馆不同,Anthology是从收藏实验电影、先锋电影和录像艺术起家的。

Anthology的创始人是有着「先锋电影教父」之称的立陶宛电影导演乔纳斯·梅卡斯(Jonas Mekas),他的创办初衷就是想要有一个地方好好收藏先锋电影的资料,后来Anthology慢慢发展成为现在这个独立电影保存、修复和放映机构。

乔纳斯·梅卡斯
Anthology只有一个大厅一个小厅,但是在奥地利著名建筑师雷蒙·亚伯拉罕(Raimund Abraham)的监督下,这两个厅调试得非常舒服。
Anthology的新电影放映基本上都是独立电影、实验电影、录像艺术,还有纽约大学的学生作品(纽约的三家开设电影制作专业的大学分别有自己的合作机构,哥伦比亚大学每年在Film Lincoln放映自己的学生作品,纽约大学在Anthology,视觉艺术学院则是在自家的SVA Cinema)。
Anthology放映早期经典电影也讲究实验性,爱森斯坦、德莱叶其实都是那个时代的实验电影,最近有个北京独立影像展2012-14年电影选,包括李珞导演的《唐皇游地府》(Film Lincoln之前已经放过这部)。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家个性鲜明的电影机构,最近几年迎头赶上的还有布鲁克林音乐学院的艺术社区(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以下简称BAM)。

《唐皇游地府》
BAM像是一个缩小规模版本的林肯中心,肩负起布鲁克林大区的艺术中心之职,它有戏剧、音乐、电影、舞蹈等等部门,各有一套策划团队,电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电影节,今年BAM Cinema Festival已经是第七个年头。
BAM和艺术影院一样,会上映一些新发行的艺术片,同时有自己的电影主题策划,内容广泛,从经典老电影到黑人电影、亚洲电影都有,但我还没有发现他们有形成像其他电影机构那样的鲜明特色。
最近他们的黑白老电影系列就很受欢迎,因为有欧洲、美国、日本各路大师的经典作品放映,我也去看了诸如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市川昆的《野火》、新藤兼人的《裸岛》、雅克·德米的《萝拉》等经典作品。更早时候我在这里看过塔可夫斯基的《乡愁》《牺牲》。

《牺牲》
前面提到几家都是非常活跃的电影机构,接下来这些,可能隔一段时间才会有电影放映活动,但它们也为纽约的电影世界增添了更丰富和多元选择。
首先是各个国家驻纽约的文化机构,比如日本的Japan Society,法国的French Institute,中国的China Institute,还有一个亚洲协会Asia Society,另外还有以色列电影中心、波西米亚电影中心等等机构。其中最为活跃的要数日本和法国的机构。

这些机构的职责是推广本国的文化,电影是非常重要的形式,Japan Society会按主题放映日本经典老电影,并且几乎每场都会有电影学者或是策展人来做开场介绍;他们还有一年一度的Japan Cuts系列,展映当年日本的优秀新电影。
French Institute会更加注重推广新浪潮电影文化、服装设计等等主题,而且每场放映之后免费送一杯红酒,真是典型的法国风格。波西米亚电影中心的放映竟然是免费的。
China Institute放映电影不多,曾经在去年有一个文革纪录片的展映,也会请研究学者做介绍和演讲。

去这些机构看电影,就会瞬间进入一个说日语、说法语、说中文的世界,似乎在那么一段时间像是离开了纽约,穿越到了另一个地方。另外还有各种博物馆,拥有可放映电影的报告厅,这些地方不会常设电影放映,但也偶有佳作上映。
比如Rubin Museum of Art是展览喜马拉雅艺术的博物馆,但每周五晚上会有电影放映,从马克斯·奥菲尔斯到伍迪·艾伦到大卫·林奇;比如Morgan Library and Museum,每月大概也有1-2场电影放映;还有Museum of Art and Design,最近也是很活跃,既抢到了罗伊·安德森的回顾展,还要放映一个塔可夫斯基的全集回顾。(待续)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7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