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4日,中国解放军攻破广州北面防线,一路南下,把负隅顽抗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全部歼灭。经过34天的激烈战斗,广州终于迎来了解放的好消息。

全国各大报纸头条争先报道这一好消息,并把领导这次胜仗的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的司令员邓华一并登报,大肆宣扬。
在湖南驻扎的12兵团46军,连长组织士兵学习邓华的英雄事迹,只见小战士拿着报纸,看着邓华司令的照片,暗暗自语道:像,实在是太像了。

说着,从口袋中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只见照片中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难掩大将之风。
和报纸上照片对比,除了沧桑的脸上,多了一道皱纹之外,眉眼之间十分相似。小战士拿着报纸,高兴地对连长说:“这是我的父亲,我终于找到他了。”
连长以为是小战士在开玩笑,急忙喝止道:“别闹了,这可是兵团司令,怎么可能是你的父亲?”
小战士把照片递给连长,说:“我叫邓诗贤,这是我22年未见的父亲。”
连长看后,也十分惊讶,不敢怠慢,弄清事情缘由后,立刻让小战士亲笔写一封信,连夜送到广州军区。

那么这位小战士和邓华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信中又写了什么?邓华看到信后,会是什么反应?
开国上将邓华,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户书香门第,从小进入村里的私塾,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学业上一路绿灯,顺利考上了南华法政大学。

在长沙上大学期间,满腔热血的邓华高举反封建反军阀的旗帜,多次参加爱国学生游行队伍。但他还是没能逃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在邓华16岁的时候,家里人给他安排了同村的妙龄女子丘青娥。邓华虽说骨子里是十分抗拒的,但他还是不愿违背父母的命令。
更重要的是在婚后的相处过程中,丘青娥善解人意,对他体贴入微的照顾,还是愿意和她共度一生。
1927年2月,丘青娥为邓华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新生命的诞生,为邓家增添了一份活力,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中。
邓华更是别提有多高兴,亲自翻阅各种书籍,为孩子起名邓诗贤。希望他饱读诗书,成为贤德之士。

同年3月,邓华终于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没等邓诗贤满月,他告别年迈的父母,和月子中虚弱的妻子以及嗷嗷待哺的孩子,踏上了保家卫国的革命道路。
临行前,邓华拉住妻子的手,说:“好好照顾家人和孩子,如果我战死沙场,一定会托人给你来信,到时候千万不要再等我”说完,他塞给妻子一张照片,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家。
丘青娥一个人拿着照片,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她不知道此生还能否再见到丈夫,可能这一别将会是永别。
果然,革命之路是漫长的,丘青娥到死也没等到丈夫的归来。
邓华离开家不久,贤惠的丘青娥为公婆养老送终,只剩下她和儿子相依为命。
期间,邓华一起参加革命的表弟曾劝他说:“我们离家已经有一年多了,回去看看家人怎么样了?”
邓华虽说心里急切想回到家中看看,可当时革命队伍刚刚有起色,正值重要阶段,抛下队伍回乡探亲,队伍将面临解散的风险。邓华只好放弃了回家探亲,坚持原地打游击,发展起义队伍。

很快,他们的队伍碰到了毛主席,跟随他们登上了井冈山,汇入新的革命浪潮中。
在此期间,邓华一直没有回过家乡,和妻子的书信来往也是寥寥几笔,报喜不报忧。
直到1937年8月,此时的邓华已经是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平型关战役大捷,邓华第一时间写信把这一好消息告诉妻子。
而老家这边,丘青娥积劳成疾,躺在床上病入膏肓。她拖着虚弱的身体,把信和一张照片交给儿子邓诗贤,说:“儿啊,这张照片就是你的父亲邓多华(邓华原名),他可是一个大英雄啊。”
不久,邓华在部队收到一封信,丘青娥拖着病重的身体写道:
多华,当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经撒手人寰。
儿子诗贤刚满11岁,无人照顾,望忙完工作返乡接儿。
邓华看到信后,嚎啕大哭,多年来未能在妻儿身边照顾他们,就连妻子一直生病自己都毫不知情,如今留下孤苦无依的儿子不知去处,他内心十分自责。
幼小的邓诗贤在母亲离世后,靠着父亲回来接他的念想,在乡亲四邻的接济下,过着流离失所的颠簸日子。
日寇时不时地来家乡扫荡,邓诗贤又听到村里流传父亲战死沙场的谣言,他不想再拖累乡亲们,在机缘巧合之下便加入了八路军队伍。

等邓华忙完战事返回家乡,儿子已经不知所踪。看着空荡荡的屋子,邓华心中百感交集,怀念妻子,心系儿子的同时,又接到了紧急的军令,他不得不放弃寻找儿子,再一次返回战场。
直到1949年,广州战役打响,邓华名声大噪。在部队的邓诗贤看到邓华的照片,欣喜若狂。看着母亲留下来的照片和报纸上的照片简直一模一样,更加相信这个人正是自己的父亲。
当他向连长报告此事后,刚开始,连长半信半疑,当初邓诗贤入伍时,登记表中写的是孤儿,如今平白无故多了一个父亲,让人更加疑惑。看着邓诗贤与邓华眉眼之间些许相似,万一真如他所说,邓华是他苦寻22年的父亲。
连长立刻把此事汇报给上级,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肖劲光早些年曾听说过邓华有一个失散多年的儿子,认为这件事十有八九是真的,若父子两人能相认,岂不是好事一桩。可邓诗贤的父亲叫邓多华,又不能贸然相认。

肖劲光
几个人周全考虑后,决定先让邓诗贤给邓华写一封信。
邓诗贤提起笔,饱含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写道:
亲爱的邓华司令,我是邓诗贤,我的母亲叫丘青娥。
我在报纸上看到您的照片,像是我失散多年的父亲,我的父亲叫邓多华。
请问您是我的父亲吗?
肖劲光把信转交邓华,起初,邓华以为是平常的工作信件,若无其事的打开。当读了第一句后,两眼已经是饱含泪水,双手颤抖地拿着信件问道:“真的是我的儿啊,他现在在哪里?”
意料之中,肖劲光已经安排邓诗贤在门外等候。当门打开后,相隔22年的父子拥抱在一起,抱头痛哭。邓华摸着儿子的头,连声说:“爸爸对不起你们。儿子,你受委屈了。”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落泪。当晚,父子俩促膝长谈,相互诉说着22年来彼此的经历。
朝鲜战争爆发后,父子俩相继奋不顾身地投入战场。在邓华心中,没有陪伴儿子的成长成了心中的遗憾,但在这动荡的年代,没有父亲的陪伴,邓诗贤依然长成了他心中所期盼的样子。

1955年,国家授予邓华上将军衔。而邓诗贤并没有选择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而是响应国家号召,继续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脚踏实地地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直到1980年邓华将军去世,他还不忘教育子女:“要革命,报效国家!”
在革命队伍中,有不少为了革命舍弃小家,妻离子散的革命先辈们,为了和平,他们牺牲得太多太多,包括生命,再次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情趣用品,延时产品,各种都有,添加 微信:yztt15 备注:情趣!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81995.com/9066.html